历史
/
高考历史资讯
距离 年高考还有:
00 00 00 00
  • 福州校区电话:0591-83957775
  • 手机热线1:18059038626
  • 手机热线2:17605003311
  • 手机热线3:18950397281
  • 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指南 > 历史 > 正文

    2015高考历史万能公式:历史唯物主义解题指导
    来源:福州泰来教育

      历史唯物主义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

      第一、对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劳动对象是猪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或,物质条件,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主要的标志。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智能和知识、智力的人。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往往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重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此,在分析某一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就应该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归纳总结。以战国为例:劳动对象方面表现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劳动资料方面表现为铁器、牛耕的推广,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劳动者方面表现为百家争鸣解放思想,天文、历法等知识被劳动者所掌握;科技方面表现为农耕、冶铁、煮盐、建筑等技术的进步。

      第二、对生产关系观点的认识和理解: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物质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因素。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因素,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如按照生产关系的三要素理解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而且还直接占有奴隶;奴隶主役使奴隶集体劳动;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封建生产关系;商鞍变法使封建生产关系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形态。量变型,即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如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质变型,即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如日本的明治维新。

      1995年高考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本题理论思维应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回答第一问要结合生产关系三要素,才能理清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回答第二问的原因时,着重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适应,内容即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结果即调整后的生产关系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回答第三问的制定经济政策的原则在本题即指调整生产关系的原则。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第一、对经济基础的理解和认识: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是有区别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物质关系的总和,而经济基础是指各种关系之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经济基础则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又是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构成经济基础的基本因素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三个基本因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经济基础中最基本的因素。经济基础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如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战国仍有奴隶制残余,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故改变不了其封建性质。

      第二、对上层建筑的理解和认识: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上层建筑)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即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如秦始皇在法家思想影响下建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层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点。如随着溶人了儒家思想的封建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的日益完善,儒家思想日益成为封建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它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则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它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基础的形成,上层建筑领域出现封建改革和百家争鸣,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取代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取代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取代奴隶主阶级专政,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质变。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唐代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量变。从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到“文景之治”的出现,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隋朝的暴政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反映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阻碍作用。

      3、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表现形式。阶级是指在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划分阶级的客观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所组成的不同经济地位,如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等都是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都是剥削阶级。阶级斗争即对抗阶级间的斗争,如西周国人暴动、秦末农民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等。

      第一、对阶级斗争的理解和认识:阶级斗争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三种形式。一是以争取和捍卫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经济斗争,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罢工斗争。二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政治斗争,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争,三是清除旧思想,传播新思想的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

      第二、对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的理解和认识: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阶级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途径分革命和改革两类。无论是何种途径,都体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等。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内部的量变。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历代农民战争虽然未能改变社会性质,但都促进了社会的量变。李自成宣布的“均田免粮”,“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从而部分调整了生产关系;秦末、唐末农民战争或瓦解了腐朽政权,部分解放了生产力;秦末、隋末、明末等农民战争促使汉初、唐初、清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三、阶级分析法的应用:阶级分析法的根本要求是要着重分析阶级社会中出现的历史现象肝反映的不同阶级利益和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实行的任何政策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其本阶级的统治;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根本利益一致、具体利益不同,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阶级利益、阶级矛盾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如国共两党从1924年至1949年经历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四阶段的关系演变,均受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

      4、人民群众及其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包括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个人”主要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第一、肘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作用的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分析任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时,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时期的科学文化活动都要以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源泉,如《齐民要术》就是贾思勰对劳动人民农耕和游牧生产经验的总结;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阶级社会里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

      第二、对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理解: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发起者,如孙中山由改良转为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历史人物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杰出的组织与指挥才能。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如隋文帝杨坚杰出的军事才能加速了隋统一全国的进程。

    Copyright(C) 2021-2022 版权所有:福州市仓山区泰莱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闽ICP备180278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