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普及,一些学校教师开始利用手机在线给学生布置作业、改作业、利用App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学习进度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害App开始呈现泛滥趋势。针对这种状况,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对上述违法违规App进行整顿排查,坚决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专家表示,这意味着校园App将迎来规范发展新时期。
校园App有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逐渐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随着教育App之间竞争白热化,泥沙俱下的情况开始出现,对其主要用户——中小学生身心成长造成严重影响。总结来看,这些有害App问题主要有:
“有毒”。有的App存在很多违法违规问题。《南方都市报》此前对市场上30个教育类App进行测评,结果发现:在教学与师资上,仅有1家进行了资质公示,有的App甚至在招聘要求里写明“不需要教师资格证”。教学内容上,曾被多次明令禁止的奥数等超纲内容仍可在4家平台上找到。此外,14个App没有专门的隐私政策,个别App的开屏广告中出现相亲、借贷等广告。
出现这些问题的一大原因,是这些App在开发、运营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从而造成大量“有毒”App野蛮生长。
“泛滥”。目前市场上教育类App名目繁多、鱼龙混杂,很多以帮助学生学习与教育信息化为名大举进入校园。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底,苹果应用商店的教育类App接近10万个,在所有应用类型占据的第二位,下载热门程度仅次于游戏类应用。而到了去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0万款。
这些App运营商将目光投向校园,主要是看到学生基数大、推广起来更为快速等优势,把学生当成了“唐僧肉”。为达到目的,很多App运营商通过优惠奖品、赞助项目或者直接给回扣等方式,让学校帮忙推广、引导学生下载使用。
“缺监护”。很多学生在使用App时,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职责,学校也不查看App更新,有的App运营商利用这一漏洞,用低俗内容引诱学生在使用学习App时花钱玩游戏或浏览色情信息,对学生成长造成严重危害。
整治在线教育的第一步
针对校园App乱象,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
《通知》重点有:一是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用,要将涉嫌违法违规的App、微信公众号报告当地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二是强调学校把关作用。学校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做到“凡进必审”。三是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明确监管责任和办法,切实保障进入校园的App安全健康、科学适宜。今后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
有互联网教育产业人士表示,《通知》将规范教育App市场发展,是给进入校园的App设立“门槛”、整治在线教育的第一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类App进校园的道路被卡死。《通知》提出,对学习类App设置“凡进必审”等要求,其实是强化了学校选择和监督的权利,如果运营方愿意与学校进行沟通,并提供产品合规说明,校方的大门还是向这类App敞开的。
中信证券教育行业研究员冯重光指出,政策对不经过学校这道门的在线教育产品影响较小,对以教育App进校园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企业影响较大,只有真正合规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重视内容回归教育本质
早在教育部的《通知》出台前,各地就已出台了类似规定或进行了专项整治。例如,去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关于严禁有害学习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强调坚决抵制各类有害App等假借“互联网+教育”名义进入校园。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调查学习类App有关情况的通知》,要求学校调查第三方学习类App违规情况。上海市“扫黄打非”部门则对违法违规的学习类App进行查处。
对监管部门来说,未来如何做到有效监管,才能将有害App拒之门外?
“要给学习类App进校园划红线。”专家建议,在准入阶段,监管部门应对在线教育类网站、软件等的开发和推广设置门槛,鼓励平台推出更多特殊产品设计,以陪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运营阶段,监管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监管,严查违法违规行为,例如面向社会定时公布相关白名单、黑名单等。对于那些不经过学校、由家长或学生下载的App,相关监管更要跟上。
针对学校、教师的监督也应加强。《通知》要求,对违规使用、疏于管理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严肃问责。下一步,还应发挥监管部门、家长、媒体等力量,杜绝学校、教师违规推销有害、与教学无关的App。
对教育类App行业来说,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教育类App研发,未来应更重视内容、回归教育本质。需知,在线教育行业“挣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提升产品质量、赢得用户口碑,教育类App才能实现更大发展。